574
您的位置: 券商中国 > 理财

全国碳市场扩容放缓?延续两年履约期设计,暂不纳入新增行业,暂不允许机构投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5/29 16:48   阅读量:15280   
全国碳市场扩容放缓?延续两年履约期设计,暂不纳入新增行业,暂不允许机构投

今年7月,即将运行一周年的全国碳市场放缓了扩容步伐!

生态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仅对电力企业碳排放核查提出具体要求,并未过多涉及其他行业。这被业内认为是全国碳市场扩张的放缓。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扩容和机构投资者的引入有望放缓。同时,第二个绩效周期将学习第一个绩效周期的时间跨度。“配额每两年发一次,业绩周期也是两年,也就是说排放控制企业到明年年底需要第二次业绩。”

两年的履约期可以为排放控制企业预留充足的时间。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21年至2022年的配额发放和履约跨度将借鉴第一个履约周期,这意味着全国碳市场的排放控制企业今年年底将无需履约,明年年底只需缴纳2021年和2022年需要履行的配额。

对此,业内专家张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发电行业整体排放形势仍在变化,国家碳市场相关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发电企业碳排放数据正在进一步规范。首次履约期延长两年的做法有利于国家气候政策的连续性,可以为煤电机组“三改联动”,特别是老机组升级改造提供参考标准和改造时间,也有利于政策制定者争取时间完善碳市场体系。

“两年绩效期的设计可以为重点排放控制单位完成配额绩效预留充足的时间,也可以弥补单年产量或发电量变化带来的影响。”张对说道。

同时,张表示,两年业绩期的设计也有弊端,这很可能导致大部分时间市场活跃度较低。“如果履约期为一年,有助于提高碳市场的活跃度,适合相对成熟的碳市场。但额度发放需要一段时间,企业的业绩期会比较紧张。排放控制企业较少、有区域试点碳市场经验的地区将更占优势。”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显示,自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以来,交易量一直保持低位。其中,仅今年3月就卖出了70.86万吨配额。

首席碳分析师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分配方案尚未正式公布,企业的交易动力有限。“试点市场基本都是这样。淡季没有成交,只有演出前两三个月才逐渐增加成交量。”在秦客看来,交易不活跃的原因还包括机构投资者尚未入市。

新的行业包容性和机构投资者进入或放缓

市场预期2022年全国碳市场扩容,大概率落空。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综合各种因素,目前的说法是暂不纳入新行业,暂不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

5月27日,60人绿色金融论坛联合上海金丝楠金融研究院举办了“全国碳市场扩容主要问题及对策”在线主题研讨会。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应从能效提升方面尽快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面,但第二绩效期的重点排放单位可能仍仅为发电行业,因此扩大的时机尚不成熟,不具备扩大的条件。

“从条件上来说,包括哪些行业需要做必要的准备。目前这些行业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需要取得各方的共识;从时机上来说,疫情等因素对经济影响很大,目前的扩张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基金会能源产业项目主任何平在会上表示,目前产业界对双碳目标尤其是碳市场的认识还不够,还存在盲目性。许多企业主动设定了一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但这些目标往往缺乏具体的路径和措施。“我们常说的路线图、时间表、施工图——‘两图一表’,工业行业更需要施工图,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具体的低碳转型解决方案。”

会上也有专家认为“推迟或减缓碳市场扩容”的提法不准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陆炳清表示,生态环境部对于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的原则是“成熟一个纳入一个”。扩容需要综合考虑减排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碳市场增长的步伐,从而确定碳市场以什么方式、在什么节点引入什么主体,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市场功能。在减排与发展同步适应的情况下,逐步扩大行业覆盖面是碳市场健康合理的发展路径。

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碳市场部副总经理陈豪介绍,国家层面也在推进能源权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试点。目前已经有文件提出从能源双控过渡到碳排放双控。那么,在碳市场拓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诸多部门政策的衔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多重管制问题,减少环境管制对企业的影响,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第三业绩期,行业产能扩张,碳价长期看涨。

一位业内人士预计,第三业绩期将有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如水泥、电解铝、钢铁、石化等行业,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

按照每年10000吨标准煤的起征点,如果把8个行业的20个主要子行业都算进去,企业数量大概在8000到8500家左右,将覆盖70%的碳排放。

“如果第一个履约期是开车运营,第二个履约期介于开车运营和正常运营之间,那么第三个履约期可能真的在路上了。”该业内人士表示。

参加上述研讨会的专家认为,目前全国碳市场的能力建设仍有待提高和完善,法律制度也有待加强。希望碳排放管理条例尽快出台。“未来应完善碳市场的设计,将全国碳市场的总量设置与全国碳减排总量控制体系有机结合。”

就碳价格而言,有专家认为,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区间在50元至60元人民币之间,已经超出预期。第一个绩效期用模型估算,“十三五”期间的减排边际成本约为58元。可以说,碳价格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碳的价格在未来会呈上升趋势。根据模型测算,2025年中国边际减排成本/碳价约为68元,2030年约为104元。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边际减排成本可以视为碳价的底价。如果碳市场的价格高于保留价格,就可以说市场是有效的。

瑞银集团(UBS Group AG)近日发布的分析报告称,中国碳市场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人民币的重要交易市场,未来几年中国碳价格可能超过200元人民币/吨。

艺术经纬:一个接一个

版权声明

结束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