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
您的位置: 券商中国 > 消费

利多星林毅团队再度调研华资实业:黄原胶项目从产能爬坡到满产落地

来源:网络    时间:2025/11/05 17:45   阅读量:15895   会员投稿

11月5日,利多星首席投资顾问林毅携团队走进包头华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度调研,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今年9月12日已探访过该企业。两次调研,林毅团队围绕公司实控人变更后的战略转型、核心项目推进及业务协同等议题展开沟通。

利多星林毅团队再度调研华资实业:黄原胶项目从产能爬坡到满产落地

调研背景:实控人变更奠定转型基础

华资实业前身为1952年筹建、1955年投产的包头糖厂,是新中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配套工程之一,1998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业务覆盖制糖业、玉米深加工、黄原胶、中央厨房、生物科技产品、国家糖储备库及绿色农畜产品商贸物流,属跨行业综合型农业加工企业。

2025年4月,公司实控人发生重大变更:滨州中裕食品通过全资子公司滨州中裕科技,以13亿元对原控股股东盛泰创发增资并取得55%股权,间接持有华资实业29.9%股份,实控人由张文国变更为宋民松。此次变更后,公司明确向实控人旗下“小麦深加工循环经济模式”转型,该模式涵盖高端育种、订单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环节,旨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林毅团队9月首次调研时,重点关注这一转型的框架与推进路径;11月二次调研则聚焦转型落地后的项目实效。

核心项目跟踪:黄原胶从产能爬坡到满产落地

两次调研中,2万吨黄原胶项目的进展始终是核心焦点。据了解,该项目于2023年启动,总投资近6亿元,占地73.32亩,2025年4月正式投产。9月首次调研时,项目刚投产不久,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到11月二次调研,项目已实现满产。

从行业格局看,华资实业在国内黄原胶领域处于第二梯队,第一梯队为阜丰生物、梅花生物,同梯队还包括河北鑫合生物、健隆生物。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已明确,满产后预计年贡献营收3亿多元、净利润8000万元左右,技术上采用山东省食品发酵院的专利技术,具备降本增效空间,未来还计划切入植物基食品等高附加值领域;销售端则依托实控人中裕食品在山东滨州的化工企业资源快速拓展渠道,目前已实现国内外市场同步出货。此外,公司地处内蒙古“呼包鄂”经济圈,坐拥资源禀赋、区位枢纽、产业基础及政策红利等优势,为项目的稳定生产与物流配送提供了支撑。

实控人资源支撑:中裕食品的产业链与财务实力

实控人中裕食品是华资实业转型的关键支撑。中裕食品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小麦深加工领域的头部企业,不仅具备年加工120万吨小麦的产能,年产面粉50万吨、挂面42万吨、谷朊粉11万吨、特级酒精20万吨,还涉足膳食纤维、蛋白肽、速冻食品及生猪养殖(年出栏150万头)业务。更关键的是,它是全国唯一拥有自主育种能力的小麦加工企业,建立了3支院士牵头的育种团队,与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培育出12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如裕田麦126),拥有6.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实现了进口小麦的完全替代。

财务数据上,中裕食品2022-2024年营收从80.71亿元增至130.83亿元,净利润从6.29亿元增至10.03亿元,净资产收益率稳定在16.86%-17.60%;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115.38亿元,净资产63.05亿元,货币资金18.96亿元,未分配利润56.67亿元,财务状况稳健。此外,中裕食品还承诺在36个月内采取措施消除与华资实业的同业竞争,为转型扫清潜在障碍。

其他业务动态:谷朊粉、酒精及参股券商表现

华资实业的其他业务进展在两次调研中逐步清晰。子公司山东裕维生物是谷朊粉与食用酒精业务的核心载体,设计产能为年加工2.1万吨谷朊粉(高附加值蛋白产品)、6万吨食用酒精(含无水酒精),在国内谷朊粉领域,其产能规模仅次于河南天冠、碧绿春生物。

生产技术上,山东裕维生物将淀粉浆分为A、B两类处理,A淀粉采用山东食品发酵研究院工艺与上海复旦大学高产酵母菌种,经膜过滤、离子交换等工序制得功能糖;B淀粉则采用天津大学六塔差压多效蒸馏技术,制得特级乙醇与无水乙醇。

同时,该子公司还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齐鲁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推进“小麦淀粉浆高值化梯次利用及产业化”项目,目前按计划推进;此次调研公司进一步表示,其抗性糊精产线已进入联合调试阶段,该产品作为低热量膳食纤维原料,未来可应用于乳制品、保健品领域,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公司持有恒泰证券11.83%股权(3.08亿股),2025年中报显示,这部分投资为公司贡献了2846.76万元收益,同期恒泰证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2.41亿元(上年同期为5387.18万元),成为业绩稳定器。

财务表现与风险提示:业绩增长伴随潜在挑战

财务数据印证了转型初期的成效。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华资实业实现营业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0.27%),利润总额5506.42万元(同比增长31.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87.30万元(同比增长31.94%),11月调研明确提及,黄原胶项目满产是推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研发层面,公司还与中科院及多所高校共建研发基地,聚焦植物蛋白重构等核心技术,为后续产品迭代储备动能。

不过,转型过程中的风险仍需关注。公司面临主要原材料(农副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若价格异常波动且无法有效应对,将直接影响盈利;黄原胶、谷朊粉等产品价格波动也可能冲击营收与毛利率;同时,业务覆盖多领域带来的业绩稳定性风险,以及多元化发展可能引发的短期资金紧张、项目盈利不及预期风险,均需持续警惕。

林毅表示,“随着黄原胶产能持续释放、抗性糊精等新品逐步落地,叠加实控人产业链资源的深度协同,这家老牌企业正逐步摆脱传统业务的低毛利困局,后续转型成效与盈利兑现仍有待市场持续观察。”

风险提示:本文据利多星投资顾问林毅(执业编号A0710624050005)观点进行编辑整理。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index